
马来西亚犹如世界民族的大熔炉,是一个多人种混合的国家,包括马来人、印度人、中国人、阿拉伯人等。。。
马来西亚的语言也更是多样化,除了它的官方语言马来语外,大部分人都能说英语。而马来西亚的华人除了说华语(普通话),也会说其他的一些中国 东南部沿海地区的汉语方言。受广东、福建、客家、潮州、海南等中国方言、以及英语、马来语对马来西亚华语的影响,外加日常生活里常年交互的 渗透,遂发展出一套非官方、非正式的语法和词汇,融合各个地域的当地特色 ,形成了独有的 南腔北调。
下面列举一些他们常说的大马华语,你听过吗?“割名” 转让的意思,这个大家都明白的,无需多说。
“做莫、阵莫”意思是 问,做什么?怎么?干嘛?
“散钱”就是我们所说的零钱了。
“水草”就是吸管。19世纪时,美国人用中空的天然麦秆喝酒,唐代杜甫也写过芦管,这些用草制成的天然吸管,是不是大马“水草”一词的来源,则不得而知了。“割车”这个也不是拿刀割车,它的意思是 超车。
-“打油、添油”这种说法跟我们差不多,就是加油。
“打风”意思是打气,为交通工具的轮胎等打气。“漏风”是指食物受潮,轮胎漏气。
“三点十个字”就是3点50分,或者说四点五个字,就是4点25分。“烧水”这里的烧水不是动词,而是形容词,形容滚烫的水 。
“很烧”便是 很烫的意思了。“关火”火在福建话里也有灯的意思,受福建话的影响,这里的关火就是关灯 。“水”水在这里几乎等同于所有的饮料,包括开水 、汽水、凉茶、咖啡。最常听到的 对话是 “你要喝水吗?”意思是,你要喝什么饮料?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有着多元 民族、多元宗教和多元的文化,你还听过哪些有趣的马来西亚中文,快来评论区留言分享吧!

延伸阅读:
中国网友: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一个慢,一个急,还有一个很惬意
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不论是从地理上来说,还是从历史上来说,他们三个之间都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牵扯,但是因为后天发展状态和理念的不一样,这三个国家现在已经发展出来了十分迥异的文化特征和认知习惯。
如果你有机会在三个国家之间来一次自由行,就会发现他们三个在生活节奏上的巨大差异。
在印度尼西亚,所有的一切都特别慢,慢得超出你的想象。
我就有一次十分深刻的东南亚之旅,第一站选的就是印度尼西亚,刚刚走出雅加达的机场大厅,扑面而来的就是东南亚特有的热情和热浪。
不是特别适应的我决定先在机场喝一杯咖啡缓解一下情绪和思绪。咖啡这种东西,我觉得机场的便利店一定会有,谁知道便利店的服务员露着两排大白牙尴尬地对我说:咖啡机已经坏了好几天了……
第一个目标没有能够实现,我看了看电量已经不多的手机,就又用蹩脚的英语问这个服务员有没有充电器的转换插头。
白牙小哥听不懂我的乡村版英语,我用手机查找了一张转换插头的图片向小哥展示着,并用另一只手忙乱地比划着,最后得到的答复依旧是没有。
到这里我有点崩溃了,但是并没有放弃,因为我觉得一个国际机场怎么会啥都没有啊,于是我自己在便利店里转了一圈,地毯式搜索,终于在货架上找到了我想要的转换插头……
如果你是从我国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去的印度尼西亚,或者你习惯了我国国内明快的生活节奏,初到印度尼西亚的你一定会超不适应,因为这里的一切都慢,慢得你的身上能长出苔藓来。
有一天,我一大早要赶火车从万隆到雅加达。
按照在国内养成的习惯,我提前半个小时让酒店前台帮我叫出租车,结果等我所有东西收拾完毕,到达酒店大堂,前台告诉我出租车还有30分钟才会到达,这弄得我十分崩溃,果断选择步行前往火车站,因为步行到火车站也才15分钟左右。
本来打算在印度尼西亚待五天,待到第四天的时候实在受不了,果断选择提前赶往下一站—新加坡。
一到新加坡,一切都开始提速,速度快得让我这个来自以效率着称国度的游客都不太舒服的地步。
出门打了一辆出租车准备到一个景点,走到半道发现身上没有带钱,想要半道去ATM取钱,谁知道等我取完钱,出租车已经走了,估计是司机觉得我取钱的时间都够他再拉一单了。
乘坐地铁的时候,有点迷路,想要问路,然后发现根本没有人理我,每个人都行色匆匆,大家都没有时间和兴趣与一个外国人啰啰嗦嗦地解释站点和站点之间如何换乘。
说真的,新加坡虽然是三个国家中最发达的国家,但是我在新加坡的每一天都让我感到慌张和疲惫。
此次东南亚之旅的第三站是马来西亚,我发现这个国家的生活节奏对我来说是最舒服的,什么都不用催,当然也不会让人等的心急,因为一切都在让人心情愉悦且不打扰的节奏上。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当中,“快”和“速度”是文明和高效的代表;“慢”和“晃悠”则是落后和低效的代名词。
但是这些只是工业社会的底层逻辑,没有生活色彩。从文化和生活的角度去体会的话,不要太快,但也别太慢,适度的生活节奏才是最舒服的。
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