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眨眼间,就迎来了虎年的开始。
每年的大年初一,是农历新年正月的头一天,也意味着新的一年已经开启。经过除夕守岁后,新年就在我们的祝福和期盼中,正式拉开了序幕。
每年的春节,总少不了各种各样的年俗和规矩,这也是在历史发展和传承中,形成的比较固定的习俗。在大年的头一天,自然也有不少的讲究。毕竟在咱们的传统文化中,谁都想给新年讨个好彩头。
今天,就跟大家聊聊有关大年初一年俗的话题,我将这些习俗总结为6个字,“做3事,忌3事”,下面,就逐一带大家了解一下。老传统别丢,祈福虎年来个开门红。
大年初一,记得“做3事”
1、吃年节食物
吃过除夕丰盛的团圆年夜饭,相信在大年初一早上,大家的肚子都还是撑着的,也不会有很旺盛的食欲。在南方一些地区,大年初一是要吃斋的。“斋”谐音“灾”,寓意在新年伊始将“灾”吃掉,新的一年会顺顺利利。
除了“吃斋”外,还有很多传统的年节食物,也是大年初一里的重头戏,当中就包括饺子、汤圆和年糕。
2、拜年贺新春
大年初一吃饺子,象征辞旧迎新、招财进宝;吃汤圆,象征事事如意、和和美美;吃年糕,象征“年年高”。在大年初一这一天,大家记得吃一些带有吉祥寓意的年节食物,为新年祈福。
拜年,是大年初一要做的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古时候人们拜年,会向长者叩头施礼,遇到同辈,也会施礼道贺。
不过由于古代的条件有限,如果亲朋好友较多,还会差遣家中仆人带名片去拜年。如今人们拜年,则要简单得多,并且也有了更方便的通讯工具可以拜年。
大年初一的拜年,一般是从家里人开始的。晚辈起床洗漱完毕后,第一件事就是要向家中的长辈拜年,给长辈们送上新年的祝福,有些地方还会磕头行礼。
长辈受拜后,会将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寓意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后,人们才会出门拜年。
3、放开门炮仗
记得小时候过年,每年的大年初一都是被鞭炮“叫醒”的。天还没完全亮,人们就会起床,争相开始放新年的“头一炮”,也叫开门炮仗。因此,这鞭炮声不是单独从某家某户传来的,而是家家户户响成了一片,好不热闹。
在放开门炮仗的时候,宜早不宜晚,且爆竹声越响越好,象征驱走过去一年的晦气,送旧迎新接喜气。这时候家家户户的地面上都是红色的鞭炮纸,红彤彤的一片很喜庆,也寓意新年开门红。
不过,如今因为空气污染等原因,城市过年已经不允许再放爆竹了,也有人用电动爆竹来替代传统爆竹,营造出一种热闹喜庆的气氛。
大年初一,记得“忌3事”
1、忌动扫把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有关“扫把星”的神话传说,它出自明代神仙小说《封神演义》,据传是由姜子牙的夫人马氏所变。扫把星,虽说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神灵,但是它的寓意却不太好,常被视为不祥之兆。
大年初一,是民间传说中的扫把星的生日,因此,老传统认为,这一天忌动扫把,不然会招惹扫把星上门,将好运气都扫走,招来霉运。
如果不小心把地板弄脏了,一定要扫,也只能由外头扫到里头,也不能倒垃圾,因为这一天动扫把和倒垃圾,都有“破财”的寓意。
2、忌动剪刀
在大年初一这一天,除了不能动扫把外,老传统认为剪刀也是不能动的。剪刀在剪东西时,会发出“咔嚓”的声音,就好像人们吵架时停不下来的嘴唇。
因此,老祖宗认为,大年初一动剪刀,象征新的一年会口舌不断,引来麻烦。
对此,还有一句民间谚语是这么说的,“初一动了刀和剪,口舌是非全难免;初一动了针和线,挑了龙筋长针眼”。
这句话里的前半部分,说的就是初一不宜动剪刀的习俗。
3、忌动怒发脾气
大年初一,是全家团聚的日子,充分体现了“家和万事兴”的和乐气氛。因此,在这么和谐的气氛里,大家最不适合干的一件事,就是动怒发脾气。平时脾气比较暴躁的朋友,在这一天想发脾气之前,一定要默数1、2、3,将脾气压下去。
老传统认为,新年第一天发脾气,会被视为是不吉利的表现。同时,难得亲朋好友聚在一起,还有很多街坊邻居都会回家过年。如果哪家在这一天吵吵闹闹,会显得非常刺耳,还会被人传出去当作笑柄。
上面提到的大年初一习俗,“做3事,忌3事”,都是代代传承下来的根深蒂固的春节年俗,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浓缩。虽说现在有不少年轻人嫌这些老传统麻烦,但在我看来,它们都是值得传承发扬的文化传统。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这些年俗老传统可别弄丢了,为虎年祈福,给虎年来个开门红,祈祷虎年顺顺利利,吉祥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