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俊杰放弃赚新币,选择回乡农耕,为什么?
2023/02/07

越来越多青壮年因为各种原因、理想与目标投身农业领域,郑坚翔、林俊杰是这班大军当中的两人,他们在投身农业之馀还有另外一个共同点:追求可持续发展。

在追求理想中的可持续性农业模式之馀,林俊杰也兼职接与他专业有关的案子赚取收入。

/林俊杰/先“养地”再种草

去年初林俊杰回到家乡太平,征得父亲同意,拿了3公亩地质贫瘠的油棕园地开始种草。附近的友族同胞起初以为他种玉米,交流后先是认定他为了养牛之用,继续交流才得知他种草是为了定期割草、铺在地面上待草腐烂分解、使有机物质可以逐渐渗透到土壤里。

林俊杰不是在胡搞一通,他这是落实农林复合经营( Syntropic Agroforestry)的第一阶段:养地。为什么要养地?“当你的土地好,你的植物就会有自己的抵抗力,才会长得好,收成也会好。”

农林复合经营

环保爱地球这个时代大趋势深深影响了林俊杰。

大学建筑系向他灌输了可持续发展概念,在苏格兰修读可持续发展工程硕士课程时,他选择主修建筑工程,主动放弃成为建筑师的机会,4个月在美国实习期间则是让他意识到,可持续发展需要整个社会参与,无法单靠建筑物就能成功。在新加坡他应征的是重视可持续性的建筑公司,被老板问到愿不愿意接下高科技农业项目的挑战,他这个门外汉从此与农业结缘。

在工作过程中,林俊杰意识到高科技农业或许更安全卫生但没有想像中的环保反而消耗大量资源与能源,一旦供应链出问题也难以自产自足(种子由外国进口)。经过几番寻觅,他找到了当下最符合可持续性发展概念的农耕法:农林复合经营。

农林复合经营的概念是要把农地打造如同原始森林生态系统般。深山野林有什么特色?借助了大自然生态原则及物种交流的力量,物种众多散布各处而且天生天养自生自灭,例如深山里的榴槤树即使没有人类来施肥、洒农药、浇水,也能有好的收成便是一个典型例子。

林俊杰种草是为了养地,让营良流失、贫瘠、酸性土质可以逐渐恢复。

混合种植5好处

有别于如今的种植单一作物模式,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的其中一个特色是混合种植不同的植物。这类农耕模式的好处包括 (1)可修复土地;(2)减少植物遭受虫害的风险;(3)不使用化肥及农药甚至不需浇水;(4)良好的产出与收成;(5)收入多样化。

看到这里,或许你就在想这种农耕法可以有多少产出?能大规模推进吗?提出这个概念的瑞士农学家Ernst Gotsch在巴西的实验证明,答案是肯定的。此君已让逾300公顷不良土地恢复生气和活动,并产出高级别可可豆卖给知名巧克力生产商。在柔佛州,林俊杰也看到有农场实验成功并开始扩大规模。

当然,采用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的产量的确不如单一种植,但却可以靠着混种多种植物获得持续的收入,“比如种咖啡豆可能产量比单一种植少20%至30%,但因为你种了很多农物,在不同时间点有不同收入,不只是有咖啡豆一种收入。”

完成养地之后,如今是林俊杰 开发土地的开始,他把油棕树清干净,挖了小池用来灌溉。

实验成功增强说服力

林俊杰清楚知道农林复合经营在本地属于新概念,要被接纳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单一种植模式已深入民心,大家都知道能赚钱,而且他们不觉得不施肥不浇水植物会长得好。”

所以如何推广?多说无益,他决定自己来实验,以成功来证明可行性来鼓励更多人尝试,“他们不需要完全改变,只需要相信这是有可能的,然后在自己的园地开始尝试。”

投身农业领域将近一年,虽然挑战多多如必须懂得很多植物的知识,知识与应用上的落差、人力资源荒、成本控制……都要面对,但对他来说也不无收获,“当然你会觉得这个东西会很难,同一时间你会发现这社会很有人情味,大家愿意用自己的能力来帮助我,这是我蛮感动的。”

在花了将近一年把土地修复养肥后,如今林俊杰打算开启第2阶段行动,要在这块锡广地种椰树、姜、小辣椒、香蕉、木瓜……等多种本地农作物。

接案子赚外快

在只出不入的这一年,他靠什么维持生计?在追求理想中的可持续性农业模式之馀,他昔日在建筑、工程、农业的专业知识与经验以及累积的人脉让人在家乡的他可以陆续接案子赚取收入,虽然金额无法与赚新币时相比,但总的来说还是很不错,他对目前的生活感到满意。

郑坚翔如今把时间切割为两块,一半用在教育科技业务,另一半用在耕作。

/郑坚翔/工业4.0概念优化效率

疫情之前郑坚翔涉足的是共享办公空间、教育科技……等众多领域,倘若没有疫情的发生,也许他会加大马力在原有跑道上继续前进,以争取更上一层楼。但疫情来了,全世界的人、事、物的前进步伐被逼暂停、放缓甚至停顿。

这段期间,就有友人问他有没有兴趣在农业领域试一试。这个邀约对于原本就关注气候变迁、ESG(环境、社会、治理)和粮食安全课题,也曾在共享办公空间内推行农作物项目的郑坚翔来说,可谓是正中下怀,于是他在疫情期间又多了一重身分与职业:农夫。

借工业概念营运

其实,郑坚翔并不懂农业,之所以敢胆大入行,是因为拉拢他一起合作的友人早已涉足农业多年,是这方面的老手;而中途加入的郑坚翔虽然不擅农事但他早年的经验却有加分效果。他曾在半导体设备零组件制造公司工作,拥有机器工程、供应链生产线之类的经验,便把工业4.0的概念落实在农地运营上,用以优化提升员工管理、资源配置与应用、提升效率等。

郑坚翔及友人种植的农作物包括油棕、辣椒、香蕉、榴槤……还有树桐。前文所提的农作物具有经济价值是常见的选择,但是为何要种树桐?事实上,种植树桐不仅是甚少被关注的板块及……商机,亦可为保护环境和森林贡献一分力量。

要知道,木林用途广泛,人类生活几乎离不开木材,需求不断增加但森林面积却是有限资源。“森林砍伐越来越严重,原因是人类要使用木材,你靠大自然生长来供应树桐,基本上是供不应求。”

所谓力不到不为财,务农不能只靠员工,当老板的人也得亲自下场分工合作。

减少非法砍伐风险

郑坚翔指出,全球对木材需求殷切,既然光靠天生天养的供应速度赶不上人类的需求速度,何不以人工种植方式来固定供应木材,以减少原始森林被非法砍伐的风险?

在他看来,有规划的进行人工种植树桐,供应量势必会多于被砍伐的数量,而成本亦有可能减低,这是因为少了租借设备深入深山伐木的成本,而且人工种植的树桐多数会位于容易抵达的地点,运作上的挑战相对减少。

同时,作为一款经济作物,园主在砍伐出售树桐后,势必会翻新种植。这种“有砍又有种”的局面,让人们可以持续获得木材供应又无需不断开辟原始森林、破坏环境也使森林里的动物失去栖息地。反观如今的政策允许开辟森林作发展用途,却未有政策规定应填补被砍伐的森林面积。

“在树桐越来越少的情况下,一定要想办法弥补回去,我们就是尝试在做这样的事,不然以后可能分分钟要靠进口树桐应用,尤其家私是大马的出产产品之一,家具制造公司都很需要木材。”

他坦称,种树桐才是他们应对气候暖化挑战的目标,而混合种植其他农作物,无非是为了在等待树桐成长的期间也能持续获取收入。

郑坚翔表示因为务农而经常接触大自然,这也让本来就喜欢思考的他进行更多思考,让自己也进步为自己带来好处。

投身农业3建议

转眼间郑坚翔已经当了2年的农夫,他形容自己越做越感兴趣,更打趣的说,务农是实实在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耕耘通常与收获成正比甚至可获得更高的回报,反观其他如企业经营、创投却不见得如此,“对着树好过对着人,人很复杂。”

对于同样有志于投身农业的人士,他的建议是:

1.    需有心理准备务农是不小的投资且需要时间才能看到成果,不妨先去实地了解和体验才做决定。当年合作伙伴也是叫他先来感受当农夫的滋味再做决定。2.    自己若是外行人,就应该找合作伙伴。3.    亲力亲力。他主张身为老板有必要亲力亲为,才能体会务农过程中所面对的种种挑战、问题与乐趣,也才能对员工感同身受,方便日后的人员管理及方案分配。

“如果你打算委托别人来做,那么进入农业的成本就是高。因为你不懂就容易被人糊弄买到贵的东西还可能买错,这样重蹈覆辙的发生,你的成本自然加高。”

人类依赖食物为生,所以农业怎么可能会是夕阳产业呢,你认同吧?

多劳多得激励员工

以种辣椒为例,若非他有亲身体验过,很可能就会因为缺乏相关知识而轻信外来专家的片面之词,花冤枉钱;再以灌溉系统为例,与其直接对外采购,他选择采买原料交给员工组装,不仅节省成本而且还可让员工赚外快。

他说,就连他自己在动手组装时也会想赚钱更何况是漂洋过洋来大马谋职的外劳,提供机会让他们多劳多得实属应当,而且这么做也可让员工明白老板的态度,激励员工日后更积极投入工作。

AD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