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香港影坛,一直有着“双周一成”的说法:周润发、周星驰、成龙三人,他们凭借各自的努力,为自己的影片打上了极有个人特色的印记。

周星驰在“许氏兄弟”的喜剧光环之下,以一种“无厘头”的表演方式突破阻碍,成为新的“喜剧之王”;
提到成龙,就绕不开当年的“七小福”,大师兄洪金宝、小师弟元彪,这三人,曾一度红极一时,号称功夫片的“铁三角”,但后来,成龙和洪金宝“功成名就”,小师弟元彪渐渐消隐。
那些年,元彪去了哪里?
一、受欺负的小师弟说起“七小福”,大家总有些疑惑,很多娱乐报道中都会提到,洪金宝是大师兄,但也有一些文章中会提到《功夫》中的包租婆“元秋”是大师姐。
这是怎么回事?其实,《七小福》是一出京剧,也是一个戏班。当初,师父于占元挑选了元龙(洪金宝)、元楼(成龙)、元彪、元奎、元华、元武、元泰七人担任《七小福》主角,因为演出非常成功,于占元便借此组建了“七小福”戏班。

成龙曾在“七小福”的重聚节目中讲过,自己曾是戏班中年纪最小的师弟,因为都是练“武行”,所以他天天被欺负的鼻青脸肿,直到后来,元彪加入戏班,成了新的小师弟。
所以元彪接替成龙,继续被师兄们欺负——大师兄洪金宝借他钱,在他去讨还的时候,被洪金宝大骂一顿;当时他从家中偷偷带来小人书藏在枕头下,结果没看几次就被元奎抢走……
或许是在被欺负的元彪身上看到自己曾经的影子,成龙选择了和小师弟一起“奋起反抗”,最终的结果,自然是两人一起挨揍。或许也是因为“被打”而得出了经验,后来的元彪动作最为灵活,拳王周比利曾经评价元彪说:

而元彪在采访中,对自己的特长也认为是:成龙比较拼,洪金宝很有劲道,而我就比较灵活。
“灵活”成了“七小福”中元彪的标签。或许,这也是他后来遭受变动的一个原因。
二、“铁三角”的高光时刻成龙在节目中说过:“我们师兄弟在一起学艺打闹时就曾许下诺言:如果我们当中任何一个人有机会制作影片,就一定要找自己的兄弟一起拍。”

“香港电影的行情不错,功夫电影要流行了,你快回来!”
当时只有16岁的元彪接到电话后,很快回到了香港,从此,开始了一段由成龙元彪洪金宝打造的“铁三角”的辉煌时期。在戏班学戏时,他们的师父于占元是京剧武生出身,所以他带徒弟也以“武生”“净行”为主攻方向,当时的磨练也让“七小福”师兄弟们为后来加入影视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洪金宝、元彪主演的《杂家小子》中两人大练猴拳,身手敏捷,面部表情又活脱一副猴样,便是当年“七小福”合演《美猴王》等猴戏的结果;《A计划》中洪金宝、成龙扮贼唱戏一段,《华英雄》中元彪花旦打扮舞动银枪的台姿英风则更是作为戏曲演员的基本功。
元彪进入电影市场时,成龙已经凭借《蛇形刁手》、《醉拳》等影片开创了自己“功夫喜剧”的路线,并取得了很大进步,洪金宝当时已经开始做导演。年轻的元彪,在师兄们的关怀与提携下,很快进入状态。

一时之间,“铁三角”的发展迎来了高光时刻。
三、消失的小师弟时势造英雄。
很多时候,个人的发展离不开时代进步所带来的巨大推动力。洪金宝、成龙、元彪组成的“铁三角”能够绽放出如此灿烂的光辉,一方面在于他们的个人努力,但也离不开当年电影界从邵氏向嘉禾转变所产生的契机。

在师兄弟三人走向辉煌时,每个人也有了自己的发展:洪金宝把自己的影视公司经营的有声有色,成龙也在自己的领域内大步向前。
这时的元彪禁不住产生了离开嘉禾另立门户的想法。或许这正是“灵活”所产生的负面效果——太过灵活的时候,其实就意味了很多事不会那么沉稳。

所以,最后的结果是不欢而散,而当时的媒体随即报出了“嘉禾放言:以后在成龙的电影中不能有元彪”的新闻。
从后面元彪的发展来看,后来,在成龙大火的影片中,的确不见了元彪的身影。而元彪随后和师兄元奎成立了“元彪影视公司”,但这家公司,拍摄的第一部影片《西藏小子》就在票房中失利,随后,虽然它又推出了电影《黄飞鸿之鬼脚七》,但同样反响平平,经历过这样的波折,公司宣告倒闭。
而后的元彪,渐渐退出了一线影星行列,后来,他选择息影,远赴澳洲陪伴自己的妻女。人生的每一步,都充满了选择,但关键处的选择,只有那一两次。
有的人选择后会乘风飞扬,也有的人就此沉沦。总体来说,元彪是一个很不错的演员,只是属于他的辉煌,有些短暂。
当看着“七小福”师兄弟们的合影时,不知道元彪会作何感想?你喜欢哪几部“铁三角”合演的电影呢?欢迎留言讨论。我先说一个,很喜欢《A计划》,那时候的他们,真的好年轻啊。